Yanjing beer in Canada


尽管燕京啤酒及其他酒类产品在中国家喻户晓, 但在加拿大却鲜为人知. 为此, 我们在许多加拿大媒体广为宣传, 并参加很多当地的社区活动, 比如: 支持中国城重建工作, 为中国四川地震捐款筹资, 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, 为加拿大温哥华爱滋病筹款, 资助加拿大当地的各种捐款活动.

按键可观看录像



中国酒皇后郭抒:让加拿大人品尝最好的中国啤酒(杰出华商系列之二)

(加拿大新闻商业网http://www.newnews.ca/ 10年01月29日讯)说到从事酒类代理,似乎应该对酒有相当认识,起码也有浓厚兴趣吧?然而当郭抒决定投身到这门生意的时候,却是个滴酒不沾的学者,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她的路要走得比较艰难呢?

副教授与「酒贩子」

移居加拿大之前,郭抒是北京首都经贸大学的副教授,教的是计算器和商业理论。在她向学生灌输「做推销就要厚着脸皮」的时候,大概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实践的一天。

10年前郭抒挟着在中国和荷兰获得的两个硕士学位来到温哥华,在卑诗大学拿下第三个硕士学位,一心准备再读个博士学位,然后平平静静地当个教授。可是考虑再三之后她改变了主意:「看到身边一些新移民即使拿到博士学位,也不是就能有很好的前途。即使我读完博士,也未必就能做到教授的位置。」思前想后,她下定决心──自己创业。

朋友的建议,加上深入的市场调查,令她决定要将中国的酒类推销到加拿大市场,填补这方面的空白。她代理的第一项产品,是叫做「百年孤独」的白酒。因为酒类入关麻烦,没有进口商愿意跟她合租一个货柜,她唯有独自包下整个货柜,装不满的位置,就放进一些当时在中国十分畅销的燕京啤酒。 

带着苦涩入梦

回想创业初期的日子,郭抒笑中还带着泪:「开始时资金有限,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做,白天到处推销,晚上一箱一箱地扛着酒自己送货。看着温哥华美丽的夜景,自己扛着酒送货,感触良多,眼泪都快流出来了。开始时我一箱无醇啤酒都扛不动,现在扛两三箱完全没问题,就是这样给练出来的。」初时由于未能打进政府开设的酒铺,郭抒的销售范围只能限于中餐馆等,她带着样品挨家挨户地向餐馆、私人酒铺推销,请人品尝。往往一天到十几家餐厅推销,「连做梦都梦到被人拒绝。」

在异国他乡从头开始,除了勤奋,还需要一股忘记过去放下身段的豁出去勇气。「回国跟旧同学聚会,他们个个都是成功的经济学家、企业家、教授或者校长,他们带着讽刺的口吻开我的玩笑:『听说国内有一种酒卖到加拿大去了……』。说得好听我是个酒商,不好听就是个酒贩子。」可她就是有一种乐观不服输的性格。

她也曾有过迷惘:「到底为什么到加拿大来?如果留在中国,可以在大学教书、做咨询,开自己的公司,可以做很大的事业,有一番作为……到底我选的路是不是错了?」但她坚持一个信念,就是不能半途而废。她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展览和酒节,结识同行,还参与各种公益事业,给筹款活动捐钱捐酒,逐渐愿意代理的店铺愈来愈多。

创业一年半之后,她代理的酒终于进入了卑诗省的酒铺,然后阿尔伯达、明尼吐巴、沙省、安大略省逐个攻克,而经她输入加拿大的中国酒,也从开始时的一种白酒,至现在的数种白酒、含酒精及无醇啤酒、红酒以及绍兴花雕酒共15种。「控制在20种之内吧,否则会迷失方向。」

诚实守信 自强不息

尝过各种各样的苦,郭抒计算得失,还是觉得付出的很值得。她最深刻的体会是,加拿大是个信誉社会,「一旦让人感觉到很诚实、守信用、肯付出,总能履行诺言,时间一长人家就愿意帮忙,我就是得到各种各样人的帮助。」

郭抒乐意与大家分享她的成功经验:「不怕从零开始。如果是金子,埋在任何地方都会闪光。可以短时间的承受,但不会一辈子洗碗,要有这个信念。如果认定自己可以被社会接受就行。像我刚开始也不会喝酒,不懂酒,但经过调查后发现是有市场的。所以,不妨发现一些加拿大市场需求的产品,又符合自己的精神、专业。」

「英语特别重要,英语要是不好的话,老外就不会让你去做,毕竟是主流社会使用的语言,所以我觉得所有华人首先要自强不息,必须自己武装起来。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激励自己,看比较光明的一面。」